查看原文
其他

石墨烯性能、制备以及前沿应用

2017-02-19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新材料产业(ID:advancedmaterials)授权转载,作者:邢悦 ,等

  碳元素(C)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是一种与所有生命体都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其电子轨道杂化的多样性(sp、sp2、sp3杂化)使得以碳元素为唯一构成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材料具有各式各样的存在形式。早在1985年Kroto等人发现了零维碳单质材料富勒烯;接着,1991年Iijima发现了一维碳单质材料碳纳米管;此后,碳材料便成为了材料科学界的研究热点。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Andre Geim和 Konstantin Novoselov利用简单的胶带机械剥离法首次成功制得了以sp2杂化构成的单原子层二维碳单质石墨烯[3]。石墨烯可以理解为是其他几种碳单质同素异形体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以及三维石墨。


一、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苯环结构(六方点阵蜂巢状)二维晶体碳单质,这样的结构非常稳定。理想的石墨烯结构中,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碳原子之间形成相当牢固的σ键,而剩余的那个未成键p电子则在垂直于石墨烯平面的方向上,也就形成了sp2杂化轨道,并形成了贯穿全层的大π键,便于电子自由移动,因此石墨烯有了金属般的特性,导电性能十分优异。单层石墨烯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约为0.335nm,是目前已知的最轻薄的一种材料,其具有很多碳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强特性。石墨烯中碳原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小,当施加有外力时,整个大平面就会随之发生弯曲变形,继而保障了石墨烯结构的稳定性,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物质,比金刚石还要坚硬。石墨烯是自然界最薄最坚韧的材料,其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 630m2/g,并且兼具非比寻常的的导热性能3 000W/(m·K)、力学性能1060GPa,以及室温下的高电子迁移率15 000cm2/Vs;石墨烯几乎完全透明,只吸收大约2.3%的光,同时它还具有一些其他优异特性,譬如非定域性、量子力学效应和双极性电场等。

  石墨烯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特性已然成为先进材料领域的宠儿,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各大企业为主力军的石墨烯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都大力推动石墨烯材料的相关研发以及产业化。根据Web of Science的数据统计,近十年来,以石墨烯为主题的相关文章共发表了有9万多篇,并以逐年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加,可见科学界对石墨烯材料的关注度一直有增无减(详见图1所示)。同样根据Web of Science的数据统计,是按照国别统计的自1986年至今的以“石墨烯”为主题的相关文章发表情况(详见图2所示)。由图清晰可见,中美日韩欧洲和新加坡等科研大国对石墨烯的关注度非常高,相对文章发表数量也排在前列;除此之外,印度,伊朗等并不发达的国家同样也对石墨烯材料有很高的关注度,可见石墨烯的研究热潮足已影响全球。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石墨烯相关文章发表数量不仅稳居榜首,还以36841篇这样的大数字比名列第2的美国发表数量18113的2倍还要多,占了全球的42.9%。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的石墨烯相关研究探索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来源:Web of Science数据)

图1  近十年石墨烯相关文章发表情况

(来源:Web of Science数据)

图1  自1986年至今的石墨烯相关文章发表情况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石墨烯最早的制备采用的是机械剥离法,近年来石墨烯的多种制备方法不断被改进完善,力求能够批量制备出层数可控、大面积、高质量、低成本的优质石墨烯。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基本上可分为物理和化学方法,其中包括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以及一些其他方法。图3对这几种制备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合比较()。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图3  石墨烯几种制备方法综合比较

1.机械剥离法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外加的物理作用力剥离石墨烯片获得石墨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Andre Geim和 Konstantin Novoselov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反复用胶带刮擦高定向热解石墨,直到获得单层石墨烯。这种方法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获得的石墨烯质量和性能较其他制备方法得到的石墨烯都是最好的,但用此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偶然性大重复性差,可控性不强,不易实现大规模生产,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特别适合于进行石墨烯的基本物理和本征性质研究。

2.外延生长法

  在单晶表面外延生长石墨烯,再通过化学刻蚀的方法将其从基片上面转移下来。通常是在高真空或常压下高温加热碳化硅(SiC),表面的Si硅原子气化脱附之后,余下的碳原子在冷却时就会重新堆积,从而形成一层石墨烯。此法可以大面积制备质量仅次于机械剥离法获得的石墨烯,但SiC单晶表面结构复杂,很难得到大面积、厚度均一的石墨烯。

3.化学气相沉积法

  这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高温分解含碳的化合物在基片上生产石墨烯的技术方法;通常加热各种碳源气体(如乙烯,甲烷等)、液体(苯类)甚至固体(高分子等)材料到一定温度后,碳原子会在一些金属表面生成石墨烯。此法与外延生长法在机理上有类似之处。采用这一方法制备石墨烯时,最常用的金属基板是铜,因为在铜薄膜上可以相对容易地制备出单层石墨烯。此法制备的石墨烯成膜品质高、层数可控、带隙可调、产量大,但成本高、需要转移。

4.氧化还原法

  当石墨与强氧化剂反应后,会在边缘处修饰上一些官能团,或者在石墨的层间插入一些物质,这样就能更容易地剥离出单层的氧化石墨烯,进而还原得到石墨烯[9]。此法简便且成本较低、产量较大,因此被广泛采用,也是宏量制备石墨烯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制得的石墨烯往往会引入大量的官能团,较为严重地破坏了石墨烯材料本身优异的物理性能,也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墨烯本该拥有的优异电子性能,限制了以此法制得的石墨烯在精密微电子领域的应用。

  石墨烯的制备是石墨烯能否顺利走向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实现宏量制备大尺寸、高质量、低成本的优质石墨烯关系到产业化进程的速度。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在不断地被刷新改进,但每种制备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如表1所示,简单对比了以上几种制备方法的工艺优劣。石墨烯制备工艺上的突破将会极大地推动其相关的应用研究,并能带动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


三、石墨烯的前沿应用



  石墨烯以其精妙的结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各项性能,使其在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并已在众多前沿领域有了初步成果,如图4所示。本文主要从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环境净化材料、石墨烯储能电极、石墨烯柔性透明电极、石墨烯在生物医药领域以及方面这几个与生活息息相关且有望率先实现应用的方面简单地进行介绍。

图4石墨烯的优异特性及相应的应用前景

1.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宏观或微观上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不同材料之间可以在性能上互补,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使用需求。石墨烯得天独厚的优异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使得它对复合物基体材料的物理性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在增强増韧复合物基体材料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陶瓷、水泥、金属以及聚合物这些传统材料在引入石墨烯形成复合材料后,物理性能均有显著的提高。例如,石墨烯加入到陶瓷基体后可以大幅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对断裂韧性增强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这主要是石墨烯可以起到细化陶瓷晶粒、使其形成更加致密的结构和阻碍陶瓷裂纹扩展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石墨烯对陶瓷基体力学性能的提高非常有效。而在金属基体中引入石墨烯片后,也同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金属基体材料的物理性能。

  众所周知,金属材料的热学、电学性能已经十分优异,当然不希望引入石墨烯后牺牲其原有的优势特性;然而研究表明,引入石墨烯后,几乎不影响甚至还能够提高金属基体材料的热学以及电学性能;在石墨烯增强铝基、镍基以及铜基复合材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此同时,石墨烯还常被用来增强聚合物材料;通常,石墨烯经过改性和还原后可以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纳米级分散从而很好地改善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例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等方面;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出众的力学性能,经过大量的探索研究,已经可以得到结构上和功能上的优良体系。研究表明,完美石墨烯片层的本征强度约为130GPa,弹性模量约为1.0Tpa(采用AFM的纳米压痕技术);Gudarzi科研小组[14]曾制备能够达到分子水平分散的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他们发现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仅仅为2%时,复合材料的模数和硬度就已经分别增长了522%和242%,由此可见石墨烯片层对于聚合物基体力学性能增强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出现为开发研制新型轻量化高强度飞行器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支持,它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大大增强了飞行器外壳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

2.石墨烯环境净化材料

  石墨烯由于独特的单原子层二维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等优异性能而被用作选择性分离膜和吸附剂,在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烯的表面疏水性强,对有机物吸附质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能力,相比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能够高效地与金属离子作用,其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石墨烯。通过在石墨烯上打孔并控制纳米孔的尺寸、形状和不同功能化,能够调控石墨烯对水、气体和离子的选择分离性能。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或生物材料等构成的复合材料,不仅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具备高度选择性,而且通过负载光催化材料,可有效降解有机染料。除此之外,三维石墨烯的水处理与海水淡化能力也备受关注。三维石墨烯不仅易制备、孔隙率高,在保持对重金属离子高吸附量的同时还能够克服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等纳米吸附剂易团聚、不易分离和残余纳米生物毒性等缺点。而且,三维石墨烯多孔、密度小、疏水等优点使得其在处理工业油污时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3.石墨烯储能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作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节能电器或汽车的动力来源。随着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他们对配套锂离子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研工作者们开始致力于提高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持久性,同时力争降低成本。掺杂有石墨烯的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能,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势,有望取代石墨电极成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是另一大类先进能量存储装置,它通常具有高功率电容、长寿命、快电荷传输速率以及低维护等优势,但其在储能方面仍然逊色于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那么开发高储能性能的超级电容器就显得格外必要。众所周知,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所在,作为其电极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能,然而石墨烯独特的结构特点赋予它许多优异特性,诸如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高比强度等,这些优异特性刚好可以很好地满足超级电容器对电极材料的需求。

4.石墨烯柔性透明电极

  能源危机是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各个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太阳能作为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而备受瞩目。近几年,人们也加大了对于各种类型太阳电池的开发力度,太阳电池也逐步倾向于“轻薄,透明,可卷曲,可大面积制备”的大方向而发展。众所周知,要想实现太阳电池的柔性以及整体的透明性,运用柔性透明电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柔性透明电极材料的应用就至关重要,这类材料应具备透明度高、质量轻、柔性好、制造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常用的透明电极材料多为氧化铟锡(ITO),又称为导电玻璃,但其里面的金属离子很容易自发扩散,ITO的热稳定性也较差且对红外光谱有较强的吸收性。ITO在作为透明电极使用时需在表面镀层铂(Pt)来增强导电性,这大大增加了太阳电池的成本。这些问题制约着柔性太阳电池透明电极的发展,人们急需寻找可替代ITO的透明电极材料以推动太阳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如前文所述,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它的厚度极薄、透光性良好(透明度>85%),并且其拥有近乎完美的杂化结构,大的共轭体系使其电子传输能力非常优异,室温下其电子迁移率高达15000cm2/Vs。石墨烯不仅拥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还可以很好地与有机材料兼容,其与有机材料的接触电阻小,以有机材料并五苯为例,不同电极材料的接触电阻如表2所示,因此石墨烯材料可以作为很好的电极材料,有望取代目前的商业标准氧化铟锡。刘云圻科研小组曾在并五苯制备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中,利用石墨烯材料制备了电极,并对晶体管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6]。他们发现当用石墨烯/铜,石墨烯/银做电极时,迁移率可高达0.47~0.53cm2/Vs,而相同条件下单纯用金属电极无法达到如此高的迁移率。陈永胜、Mullen等科研小组都曾制备过石墨烯薄膜,厚度均可<20nm,透过率>70%,他们都将其应用于太阳电池阴极。也有科研小组在柔性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衬底上用旋涂法涂覆上还原氧化石墨烯,并将其作为柔性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透明电极使用,如图5所示。此透明电极的透过率最高可达88%,并且所对应的石墨烯的厚度仅仅只有4nm,表面电阻率为16Ω/sq(右图中Al为铝电极,TiO2为二氧化钛传输层,P3HT:PCBM为给受体活性层,PEDOT:PSS为聚合物传输层,rGO为石墨烯透明电极,PET substrate为PET衬底)。

图5  柔性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化学掺杂,石墨烯材料制备的透明电极的透过率和导电性均可超过ITO,其具备匹配的功函数、高机械强度、强热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石墨烯作为透明电极材料时较传统的ITO相比,在透过率和面电阻间有更大的协调空间,可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调整得到最优平衡条件来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最大化。总之,石墨烯作为透明电极材料可以获得比传统ITO更好的综合性能,在太阳电池的应用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尤其在柔性太阳电池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4.生物医药领域

  石墨烯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氧化石墨烯可以用来制备纳米抗菌生物材料,研究表明,其抗菌性主要来源于其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破坏,氧化石墨烯纳米悬浮液在于大肠杆菌孵育2h后,对其抑制率超过了90%,且氧化石墨烯对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毒性极小。众所周知,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为电子传输提供了良好的二维环境,这些特点不仅可以应用于太阳电池的电极中,也使其成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材料的最佳选择,并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类生物质。其超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功能化的特点还使其具有卓越的特异性吸附性能,其可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抗生素以及农业制品中的污染物等。

  除此之外,石墨烯的部分双键一旦被氧化便会转化为石墨烯氧化物,其所携带的羟基、羧基、环氧基、羰基等亲水性功能团使得石墨烯氧化物具有较高的水溶性,可稳定存在于水溶液或者生理盐水中,石墨烯宏观体还兼具化学纯度高、毒性低、比表面积大、易功能化等特点,有望在将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静脉注射。曾有人制备了一种两亲性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吸附上聚乙二醇氧化聚乙烯,进而在石墨烯的表面形成了一层两亲性的外表层,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非常好,在血浆等其他生理环境中能够稳定地分散并有望作为药物运输的载体。近年来,类似的相关研究非常多,功能化的以石墨烯为母体材料的衍生材料均具有良好地生物相容性以及优异的环境适应性,能够稳定地分散于血浆等生物体环境,且对环境的pH值极敏感,能够对药物选择性地释放。因此,功能化的石墨烯基材料在组织工程、药物运输、有机污染物吸附等生物医药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自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它质量轻、强度高、导电导热性能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来开发超轻薄型的航空航天材料、超坚韧的防弹衣、各类先进的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甚至可以实现让几代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太空电梯。然而,要想使石墨烯材料尽早地实现产业化,真正为人们所用,首先要能够大批量地制备出形状层数可控、没有缺陷的高质量石墨烯,这是现阶段制约石墨烯应用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材料科学工作者们深入研究的热点方向。

文/邢悦  郝思嘉  陈宇滨  杨程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本文由新材料产业(ID:advancedmaterials)授权转载

作者:刘硕 ,等


一、石墨烯简介



  从1985年富勒烯和1991年碳纳米管的发现开始,碳基材料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已知的由碳元素构成的同素异形体包括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一维的碳纳米管以及零维的富勒烯,但其二维结构的同素异形体的研究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石墨烯被发现以前,理论和实验上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稳定存在。准二维晶体材料由于其本身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在室温下会迅速分解或拆解,长程有序结构在无限的二维体系中无法维持。然而石墨烯却能在实验中被制备出来,而且还能稳定存在,这一现象被解释为:由三维结构中剥离出来的二维石墨烯结构,由于表面的轻微皱褶而变得自发稳定起来,这种三维方向上的变形弯曲导致弹性能增加的同时抑制了热振动,当高于某一的温度时,可以使总自由能降到最低水平,从而实现了二维石墨烯晶体的稳定存在。

  石墨烯可以被描述为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形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的碳质材料。石墨烯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具有理想的二维晶体结构,碳原子以六元环形式周期性排列于石墨烯平面内,可以被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片层,单层石墨烯材料的厚度仅为0.335 nm,相邻2个碳原子之间距离为0.14 nm。石墨烯具有六角平面网状结构,六角平面内3个sp2杂化轨道互成120°角排列,与相邻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由于石墨烯的这种结构,所以它可以通过卷曲或堆垛来构建其它维数的碳质材料。现在认为,10层以内由单层石墨片层组成的结构可以定义为石墨烯,而大于10层的结构,应该被称为石墨薄膜。由此,石墨烯被分类为单层(monolayer)、双层(bilayer)和多层(multilayer)石墨烯。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实现各种石墨烯结构的可控制备。

图1    石墨烯的结构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微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热解碳化硅法、氧化石墨烯还原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1.微机械剥离法

  微机械剥离法(Miromechanical Cleavage)是通过机械力的作用,从新鲜石墨晶体的表面剥离出石墨烯片层结构的方法。Novoselov等就是运用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运用微机械剥离的方法,目前可以获得的石墨烯尺度可以达到100μm左右。图2是Novoselov等利用这一方法成功制备出的单层石墨烯。

(a)光学显微镜图像;(b)2um×2um区域的AFM图像

图2  机械剥离获得的单层石墨烯

  除了Novoselov等运用的方法外,其他的研究者也运用微机械剥离的手段,成功的将单层石墨烯片层从体相石墨中分离出来。利用微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单层、寡层和多层石墨烯。但是,这种方法是从摩擦石墨表面获得的大量薄片中来筛选出石墨烯,获得的石墨烯样品的尺寸不易控制,无法大量生产。

2.取向附生法

  取向附生法(Epitaxial Growth)也称晶膜生长法,是利用生长基质的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的一种方法。通过使用稀有金属钌作为生长基底成功得到了石墨烯。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单层石墨烯的性能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取向附生法生产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匀,且石墨烯和基质之间的黏合会影响石墨烯的物理特性。

3.热解碳化硅法

  热解SiC法(Epitaxial Graphene Growth on SiC)是通过加热单晶6H-SiC脱除Si,在单晶(0001)面上分解出石墨烯片层的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Berger等人[1]运用热解SiC法已经能够可控地制备出单层或是多层石墨烯。此外,在Berger小组的研究基础上,韩国的Seo等人[2]和美国的Sharman等人[3]也分别就热解SiC生长石墨烯的表面预处理对产物的影响和不同条件下生产的产物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这种方法制得的石墨烯材料厚度可控因此极具应用潜力,但这种方法生产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匀,制备出大面积的具有单一厚度的均匀的单层石墨烯片层仍然比较困难。另外,石墨烯和基质之间的黏合会使石墨烯表面的电子性质受到SiC衬底的影响。

4.氧化石墨烯还原法

  氧化石墨烯还原法主要包括Hummers法,Brodie法和Staudenmaier法3种方法,一般是通过最常用的Hummers法来制备石墨烯。氧化石墨还原法首先必须得到氧化石墨。以石墨粉为原料,将天然石墨与强酸和强氧化物反应生成氧化石墨,经过超声分散可以制备出单层的氧化石墨片层(氧化石墨烯)。由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导电性较差,因此还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使其恢复导电性。所以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一种衍生物,它作为石墨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具有更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具有广泛、独特的应用价值。

5.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石墨烯,是以铜(Cu)、镍(Ni)等金属为衬底,利用化学方法使甲烷(CH4)、乙炔(C2H2)等碳源气体在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石墨烯片层的方法。在适当的温度、气体流量下,可以获得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生成的石墨烯可以用聚合物辅助转移的方法从金属基底上转移到任意基底如绝缘硅片、石英、柔性基底上。目前化学气相沉积是合成石墨烯中采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方法,从制备到转移的各个环节都已经被深入研究。

  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石墨烯最早采用的金属基底是Ni,Kim研究小组最早在这种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合成石墨烯的具体方法是将加热至1 000℃的镍置于含碳的气体中,如CH4,这样碳原子会在镍的表面分解生成,而且会往金属内部扩散,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碳会从金属中析出并沉积于Ni表面上形成石墨烯。

  由于以Ni为基底合成石墨烯的过程中,C原子经历了一个渗入和析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石墨烯各个部位的层数不可控,造成样品整体不均匀。于是Li等人提出在Cu基底上制备石墨烯,利用碳(C)在Cu中溶解度极低的特点来合成高质量、大面积、层数均一的石墨烯,图3是他们制备出的石墨烯样品的光学图像,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样品中,单层部分占据了整个石墨烯样品中很大的一部分,他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石墨烯生长中的自约束现象(self-limiting):由于没有C的渗入-析出的过程,石墨烯的生长完全是由在Cu表面分解的C原子组成,当第1层石墨烯形成后,遮盖住了Cu的表面,Cu的催化作用被抑制,CH4分解停止,故最终生成的样品几乎全部是单层石墨烯。

(a)SEM图像;(b)光学图像

图3   以Cu为基底合成出的石墨烯样品

  在Li提出这一方法之后,在Cu基底上生长石墨烯的方法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各种生长条件和生长参数被不断优化,在这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SreekarBhaviripudi等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他们详细分析了石墨烯生长的过程,建立了动力学的模型,比较了常压和低压2种条件下生长石墨烯的不同点,解释了常压下石墨烯生长的非自约束现象,并在他们自己的理论模型指导下,在常压下合成了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目前Cu基底上生长出的石墨烯最大的晶粒尺寸可以达到500um。

  除去采用最多的Cu和Ni之外,其它的金属基底也在被不断尝试,钌(Ru), 铂(Pt), 钯(Pd),铁(Fe)等等都被用于石墨烯的合成,另外在其他基底如硅片、玻璃上利用溅射或者蒸镀的方法沉积一层金属薄层作为催化剂,以此来同时完成合成和转移过程的方法也被采用。目前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石墨烯效果最好的基底是Pt,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的Cheng Huiming研究组报道称他们在Pt上合成了迄今为止单个晶粒尺寸最大的单层石墨烯。


三、石墨烯的转移方法



  除去合成制备,转移技术也是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石墨烯中的重要一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转移技术是用聚合物粘附石墨烯,溶液溶解金属基底的方式,这一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对样品损伤小,可以转移到任意目标基底上等优点。北京大学的Liu Zhongfan研究组[6]对石墨烯的转移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了一整套包括聚合物旋涂、金属溶解、样品清洗在内的转移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石墨烯样品,他们整个转移过程以及最后得到的石墨烯样品,之间加入的两步化学洗涤和一步150℃下烘烤的过程是提高转移后石墨烯样品质量的关键。

  由于化学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入杂质,如溶液中的离子、聚合物残留等,影响石墨烯的质量,另外由于过程中包括金属基底的溶解,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同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难溶的金属基底,将生长有石墨烯的金属基底连接在电池负极上,由于电解作用,在金属基底和石墨烯之间会有氢气的气泡产生,从而达到分离石墨烯的效果,这一方法高效、清洁,同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是未来石墨烯转移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还有一种roll-to-roll方法被认为是转移大面积石墨烯的最优方法,台湾清华大学的Juang等人在研究中首次成功利用roll-to-roll方法将厘米级尺寸的石墨烯转移到柔性透明基底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化学气相沉积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未来石墨烯制备发展的方向,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并且得到纯度高、结晶性好的石墨烯,是构建石墨烯纳米器件的重要基础。


四、石墨烯的掺杂及复合材料



  很多科学家预测,石墨烯最早的应用可能会在复合材料领域。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可以分为大规模的复合和掺杂2种,前者主要用于超级电容器、生物传感、场发射等领域,而后者主要为了调控石墨烯纳米器件的性能。

  石墨烯与其他物质的大规模复合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原料大多使用氧化石墨烯,因为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化学键使其更容易与其他物质相结合。采用一步还原法制备了graphne-Pt的混合物,用于生物传感,与传统的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不同,他们使用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直接与含有PtCl2-6离子的溶液相混合,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和Pt;离子,最终形成graphne-Pt的混合物,由于氧化石墨烯更多的悬挂键,使得用一步合成的方法制得的改性石墨烯表面具有更多的金属离子复合,实验测试表明这种产物在生物传感方面具有更灵敏的响应。

  石墨烯的掺杂调控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层间掺杂,一种是层内掺杂,由于石墨烯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层间的掺杂很难实现,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原子对石墨烯的掺杂上,如氮(N)、硼(B)等。用N+对石墨烯表面进行轰击,石墨烯的晶格结构会产生许多缺陷,之后将处理后的石墨烯放置在NH3气氛中,俄歇电子谱表明石墨烯中掺入了N原子,他们随后对样品进行了拉曼光谱的表征和电输运性能的测试,发现石墨烯样品表现出n型特点。石墨烯的层间掺杂主要采用金属纳米颗粒如金(Au)、Cu、Pt等,纳米颗粒的形成利用金属离子在石墨烯表面自主还原,加入还原剂或者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分别用BV0和Au3+对石墨烯进行了掺杂调控,他们发现由于BV0易失去电子,故其与石墨烯混合时,会有电子从BV0转移到石墨烯上,对石墨烯形成n型掺杂,进而改变了石墨烯的功函数,相反Au3+对石墨烯则形成p型掺杂。他们用掺杂后的石墨烯作为氧化锌阵列纳米发电机的电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的掺杂对发电机输出电压的影响。

  除去大规模复合和掺杂以外,石墨烯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如石墨烯与金属、石墨烯与半导体的结合同样对石墨烯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Heejun Yang等[7]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石墨烯电子器件:graphenebarrior,它是由石墨烯与Si结合形成的,利用外电场调控石墨烯的能带结构进而改变石墨烯与Si之间形成的肖特基势垒的高度,电流信号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用这种电子器件实现了逻辑运算、数据存储等功能,证明这种新的石墨烯电子器件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随着石墨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它的复合和掺杂调控必然会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满足不同要求的石墨烯复合产物会不断涌现。


五、石墨烯的表征方法



  石墨烯的表征方法主要包括X射线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谱法、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超高真空电镜 (UHV-EM)、拉曼光谱法(Raman spectra)电子显微镜(FE-SEM)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等分析方法。

  由于石墨烯的独特结构,其在表征方面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氧化锌(ZnO)等一维纳米材料有所不同。拉曼散射光谱法是一种十分适合石墨烯表征的手段,目前关于石墨烯的拉曼光谱的研究较为普遍,拉曼光谱被认为对石墨烯的结构表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拉曼光谱给出的信息,可以得到石墨烯的层数、掺杂元素影响和结构等信息。图4为石墨烯的拉曼散射光谱,其中,1 350峰附近的峰称为D带,归因于缺陷震动声子散射;1 580/cm附近的峰称为G带,归因于双简并区域中心Eg2模型振动;2 700/cm附近的峰称为2D带,归因于区域边界声子第二项振动。

图4  石墨烯的拉曼散射光谱

  特征峰的峰位偏移、半高宽以及相对强度等数据可以反映石墨烯的层数、缺陷、载流子浓度等信息。例如,可以通过D带与G带的强度比值来判断石墨烯样品结构的完整性,这一比值越大代表样品中的缺陷越多。通过G带与2D带的相对强度比和2D带的半高宽可以判断石墨烯样品的层数,2D带的半高宽越小,G带与2D带的强度比越小,样品越趋向于单层,一般认为,2D带半高宽小于27/cm,G带与2D带强度比小于0.5,即认为所得到的的样品为单层石墨烯。当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增大时,声子与载流子之间的能量交换被抑制,相应的,声子的寿命就会增长,反映在拉曼光谱上就是G带的半高宽的减小。所以通过G带的半高宽可以得到石墨烯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进而得到样品的掺杂浓度、导电性等信息。

  除去拉曼光谱,光学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也是石墨烯表征的重要手段。光学图像可以直观的观察所得石墨烯样品的结构特征,观测范围可以达到厘米级,光学图像的获得需要将石墨烯样品放置在绝缘硅片衬底上,利用从硅片表面和氧化层表面反射回的光线的干涉产生的衬度变化来观察石墨烯,光学图像被广泛应用在石墨烯的表征和可视的器件构筑等方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得石墨烯样品的微观形貌信息,诸如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石墨烯样品的晶粒尺寸等。原子力显微镜主要用于石墨烯样品的层数确定,通过测试所得样品的厚度来判断其层数。


六、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性能



  在很大程度上,材料的物理性能是其维度结构的结果展示。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石墨烯,是严格的二维晶体材料。由于石墨烯简单而灵活的结构,决定了它在电学、力学、光学和热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使得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石墨烯的电学性能

  石墨烯的电学性质与大多传统三维结构的材料有巨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半金属、零带隙半导体材料。

  这种线性分布的能带使得其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0,为8×105m/s,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同时石墨烯晶格具有非常高的声子振动频率,使得在石墨烯中运动的电子很难受到晶格的散射,增大了载流子运动的平均自由距离,这2方面的原因使得石墨烯中的载流子迁移率非常高,从传导实验得出的测量结果显示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可以达到约15 000 cm2/(V·cm)(远高于电子在硅中传导的速度),石墨烯内中电子与声子的强烈作用的时候预示着超导现象的存在。另外,双层石墨烯的能隙可以通过外加电场来调节,在组建的双层石墨烯器件上加上一个外加电场(利用双通装置加载垂直于石墨烯片层的电场)其能隙将随着外加电场的改变发生变化,从而控制晶体管器件的开关及电流强度。此外,有研究表明将石墨烯切割成100nm宽的石墨烯带时,同样可以在石墨烯的能带中引入带隙。

  目前,很多著名的公司,如intel、IBM、三星等,相继投入巨资开展石墨烯基纳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2011年4月,IBM公司开发出了以石墨烯为基的截至频率为155GHz的晶体管,图5即为他们制作出的高速石墨烯晶体管。

图5  世界首款石墨烯处理器

2.石墨烯的机械性能

  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会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这样也就保持了结构的稳定。虽然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但是它却非常坚硬,比钻石还坚硬,堪称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的物质。

  石墨烯只有一层碳原子组成,这就使得石墨烯成为目前唯一的一种全开放的材料,即没有内部,只有表面,这就表明它的比表面积会非常大。事实上,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达到了2 600m2/g,这使得石墨烯的表面极易吸附小的颗粒,比如生物小分子、带电粒子等,再结合它具有的优异的电荷传输能力,石墨烯在生物传感、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方面被广泛采用。

  近年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元器件、微生物检测、疾病诊断和药物输运等方向的应用获得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使其成为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可以用于载药、生物传感检测和治疗之中;Liu等人构建了一种以氧化石墨烯的羧基基团和葡萄糖氧化酶胺共价形成新颖、高效率的酶电极。以这种酶电极为基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对于葡萄糖进行检测,其线性宽度可达28 mM/mm2,灵敏度为8.045 mA/cm2;Mohanty和Berry[9]共同研究了以石墨烯为基础的细菌分辨生物器件和DNA晶体管,DNA单链栓在互补DNA-石墨烯符合材料上,其空穴密度实现了可逆增长,达到5.61×1 012/cm2。

3.石墨烯的光学和热学性能

  石墨烯的光学性质和热学性质也十分特殊,它是一种“透明”的导体,透过率与入射光波长无关,由于单层石墨烯的光吸收只有2.3%,又因为其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所以它被认为可以作为氧化铟锡(ITO)的 替代材料用于柔性透明电极领域,Jong-Hyun Ahn等[10]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尺寸达到30英寸的单层石墨烯,利用滚轮转移的方法制成了石墨烯的触摸面板,他们发现利用石墨烯作为透明电极制得的触摸屏的柔韧性显著提高,在形变达到6%时,触摸屏依然正常工作,而用ITO作为透明电极的触摸屏的这一数值只能达到2%~3%,这归因于石墨烯更加优异的柔韧性。石墨烯的柔性电极还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光探测器件的探测窗口或上电极,利用其良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光探测器件的响应速度。

  另外石墨烯的光吸收率也十分可观,虽然只有一层碳原子,但石墨烯依然可以吸收大约2.3%的可见光,是同等厚度GaAs的50倍。石墨烯的零带隙特点使得它在很宽的光谱范围内都有很好的光学响应,石墨烯的光吸收可以通过外加电场调节,使得它可以被用于光调制领域。Feng Wang等系统研究了石墨烯的光吸收与其载流子浓度的关系,他们发现改变石墨烯中的载流子浓度可以改变石墨烯的光吸收,增加石墨烯中的载流子浓度,其光吸收会减小,他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载流子浓度升高后,泡利不相容原理引起的对电子跃迁的限制作用。在热学方面,石墨烯同样表现出众,它的导热能力很强,热导系数可以达到(4.84± 0.44) × 103 ~(5.30±0.48) × 103 W/(m·K)。另外,由于石墨烯的声子能量很高,造成光生载流子无法与晶格自由交换能量,从而产生独特的室温热载流子效应,这一效应使得石墨烯具有相对很高的塞贝克系数,达到了12μV/k,使得它在热电领域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石墨烯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其中光探测器件是现在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独特的光学、热学和电学性质在改善传统光电器件的性能,发展新型光电器件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探索。

文/ 刘硕 廖庆亮 丁一 张跃

北京科技大学纳米科学中心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